【津云调查】他们是这样创业的……

在当今创新创业的大潮中,代表着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的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了众多创业者的发力点,大家摒弃旧观念,一切向“新”看齐,不断在各自领域探寻着更具科技内涵和持续发展潜力的项目,尤其在人工智能、新能源,以及与之相呼应的人力资源等领域,天津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创业精英,他们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又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呢?

  “跨界”创业 开启别样人生

图片[1]-【津云调查】他们是这样创业的……-网创特工

  黄浩记,天津普惠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按上学时的专业来看,他做人力算是“跨界”创业。

  1985年,黄浩记出生在天津宝坻,200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长安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顺利入职中交集团,从事与工程机械相关的工作,可以说从学业到就业,一切都在预期之内,直到参加工作后不久,黄浩记因为项目需求,奔赴一个遥远的国度,他的别样人生才拉开帷幕。“当时公司给我们的岗位在埃塞俄比亚,帮助当地援建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大多都在深山老林里头,没有房子,都是当地人拿木头和泥巴搭的窝棚,非常艰苦。”黄浩记说。

图片[2]-【津云调查】他们是这样创业的……-网创特工

图片[3]-【津云调查】他们是这样创业的……-网创特工

  初到非洲,黄浩记主要负责工程设备协调管理,长期驻扎在蚊虫肆虐的野外,他跟不少同事都患上了疟疾,备受高烧、病痛折磨,同时,他们还要面对着更棘手的难题——当时,埃塞俄比亚公路、铁路建设沿线大多是一些原始部落,为了施工顺利进行,中国工程队必须选出精通英语的人,跟沿线居民及当地政府保持沟通,而这个任务,就落在了英语口语比较好的黄浩记身上。

  就这样,他的工作从跟设备打交道,变成了跟人打交道,每天奔走在村寨部落和政府部门之间,协商土地、交通等各种大小事情,练出了一身人际交往本领,也交下了许多朋友,期间,有一件事令他印象深刻:“当时我们的铁路要穿过两个山头,这俩山头分属于不同的部落。这两个部落不和,起因是因为一头牛,这头牛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被那个部落的人给打死了,因为贫穷嘛,这个牛啊羊的对他们来说特别珍贵,两个部落之间就因此开始枪战,真枪实弹啊,我们的工程*暂停了。这个事就得我出面,让两个部落的酋长坐在一块,我作为中间人,去调停。我个人出资买了一头牛,还给了这个部落,双方都很满意,就停战了,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最后这两个部落的酋长跟我关系都很好,我会不定期把他们叫到一起来当成朋友相处,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啊!”

  除了忙着跑手续、协调各方关系、为工程建设扫清障碍,黄浩记还要定期组织招聘,雇佣当地居民参与施工,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人雇进来之后,黄浩记帮助他们熟悉工作内容、树立责任意识,尤其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他们理解和接受中国人的工作方式和理念。

  十年非洲生涯,黄浩记渐渐意识到,跟工程机械相比,自己似乎更有兴趣、也更适合做人力方面的工作,一有空,他便会找来相关书籍读一读。当时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驶上了快车道,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也让人才成为重中之重。2017年,黄浩记结束非洲项目回国,经过慎重思考,他决定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天津创办一家人力资源公司,从大学生就业市场入手,发挥自己的专长,帮助更多大学生人才找到合适的工作。

  可真到了上手干的时候,黄浩记才发现,自己之前在国外的人力管理经验,在国内还真是有点儿派不上用场。“在国外时,当地人诉求很简单,就是有工作能赚钱就行。但中国大学生的选择更多,他们不仅仅只是需要工作,而是这个工作他感不感兴趣?能不能坚持走下去?中国的就业前景和各行业岗位设置到底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些我也是不断学习,希望通过我的经验和分析,把孩子们输送到适合的领域和岗位上去,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儿。另外,我们公司所在的中北镇政府也给了我很大支持,帮助我对接学校,发展资源生,对接企业,便于输送人才。”黄浩记说。

  经过几年发展,黄浩记的公司逐渐步上正轨,与天津多所院校和企业单位达成了合作。同时,他还乘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大潮,再次跨界,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主营智能网联、无人驾驶以及大数据处理等业务。眼下,公司正在积极申请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称号,希望借助政策支持,给前来实习就业的大学生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用好人,把幸福感给到每一个人。

  开发新能源 做新时代的创业精英

图片[4]-【津云调查】他们是这样创业的……-网创特工

  同样出生于1985年的司小军,2006年从家乡安徽考入天津城建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国有供热公司工作,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从普通职工一路晋升到公司副总经理职务。2017年,司小军站到了人生的岔路口。

  “从2014年开始,能源形势一直在变,供热从燃煤改到燃气,2018年开始,又逐步往太阳能、光伏、深层地热能转换,当时我在公司就是负责新能源板块的,国家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我就觉得想换一种方式,挑战一下自己,去突破,看看人生还有什么可能。”司小军说。

  心向远方,步履铿锵,人生就要大胆的搏一次。司小军辞去工作,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利用熟悉的专业,从建筑环境服务咨询做起,一点点跑市场,拉客户。回忆起创业之初的点点滴滴,他说:“我第一个项目才2万平米,是一个能源站,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把这个能源站收购过来,自己持有,不就有一个稳定的收益吗?那个项目当时要几百万,我没钱啊,就把唯一一套房子抵押出去了,老师、朋友们再借点钱给我,银行再贷点款,凑钱买下来了。当时它可能是天津最小的一个能源公司了。可以说从这时开始,我实现了第一次转型。”

  秉承着高端、智能、绿色的理念,司小军的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积极创新发展,由他们自主研发制造的电磁储能系统,利用清洁型能源,实现了高效节能、低碳低成本地为建筑供热,先后荣获国家创新创业大赛天津二等奖、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智能工厂二等奖等国家级荣誉。2023年,天开园项目启动,背靠天津城建大学科教资源,司小军旗下的天津龙海科技有限公司被列入天开园首批进驻的科技型企业,得到了园区内银行金融政策、科创天使投资等资源的支持。

图片[5]-【津云调查】他们是这样创业的……-网创特工

  随着“双碳”理念的推行,司小军深耕新能源地热能领域,开发专家团队,天津动物园、宝坻温泉城等很多项目,都留下了司小军团队的足迹,而他们公司也是目前天津市唯一一家具备独立完成深层地热能前期勘探设计、中期地热能钻探开发、后期地热能实验论证验收一体化的民营企业。

图片[6]-【津云调查】他们是这样创业的……-网创特工

图片[7]-【津云调查】他们是这样创业的……-网创特工

  理想的风帆,在创新的海洋中尽情驰骋,在天开园和学校的全力帮助推广下,司小军的电磁储能系统在三个月内签约4个项目,总营业额达到1500万。

  回望自己走过的创业之路,司小军感慨地说:“我能走到现在,最核心的一个点就是创新,创新思路在实践中转化成生产力,并且最终能够落地。如果给创新创业打个比喻的话,我认为就像放风筝,要时刻注意风口和方向,按照新的市场、新的行情,做好适应各种变化的应对方案,选好风向,以稳定的心态持续发力,不断创新,日益进取,企业的发展就会像风筝一样越飞越高!”(津云新闻记者宋新新)

点击链接查看视频→【津云调查】他们是这样创业的……-津云APP-新津云app移动发布系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