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小杨
编辑 / 邦邦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都是多样的,因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时代的更迭在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于幸福的感知。
但是如果在当下,你询问一个人“幸福是什么?”
那么对方的回答大概率会跟钱扯上关系。
住别墅?开跑车?
是我们的思想变得“*”了吗?也不尽然。
因为与钱相关的事务确实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想要提高生活品质、从情感上获得满足,就不得不考虑钱了。
这也变相导致很多年轻人会为了更好的生*验去拼命的工作,可能还有人会产生“没有钱就没有幸福”这样的价值观。
当然我们知道这样的价值观是比较片面的,因为拥有幸福人生并不是完全的金钱导向的,只不过是目前社会的发展暂时处于一个这样的阶段。
那么从理论上来讲,这种现象的形成是为什么?
我们不妨看一看专家的观点。
心理学博士:不开心有三大原因
彭凯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于北京大学获得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并且又在之后的1997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拿到了心理学的博士学位。
他曾经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是积极心理学领域十分有建树的学者。
当被问到人们对于幸福感的体验以及收入之间的关系时,彭凯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
实际收入的减少、心态的调整以及对将来的未知这三个因素导致现在很多人感到不开心。
彭凯平首先分析了我国不同收入规模群体的占比,他认为中产阶级是我国当下最为主要的一个群体。
同时结合刚刚对全世界造成打击多年的新冠疫情,如今我国的社会正处在一个从风险事件中“恢复”的状态。
也就是这样的现状导致了上面提到的三个因素。
首先就是实际收入的变化。
彭凯平提到了著名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并且引用了卡尼曼的观点——人们在认知层面上对于失去的敏感程度远远大于得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人们经历薪资降低乃至丢掉工作时,这种绝望的感觉远远大于薪资上涨和工作积极调动所带来的喜悦。
彭凯平以自己的经历来举例:当他在密歇根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有了稳定工作,收入也从每个月几千美元到达了一万美元以上,才渐渐敢于去进行一些自己之前不敢尝试的消费行为。
如今的大多数人也是一样要经历这个过程——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经济收入,再通过消费把能力换来的经济收入再转换为情感上的满足。
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将个人能力转换为幸福感的一个过程。
但是在三年疫情过后,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都有降低,甚至还有很多人失去了工作,这自然就导致人们对于幸福感的体验有明显的下降。
其次是心态的调整。
上面刚刚提到了人们当下面临的比较严峻的状况,这对很多人的心态都是极大的考验。
但如今我们不得不面对重大事件所带来的社会变革,要做的最重要的调整就是让自己的心态进入到新的生活节奏和环境当中。
用彭凯平的积极心理学来看待:如今我们处于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无论是收入还是消费都打了一些折扣。
所以此时就应该有意的去调整自己日常的想法,
不再像之前一样全身心的扑在和收入及支出相关的事项当中,而是有意的为自己安排一些读书、观影、听音乐等活动,让自己能够暂时从这些烦恼当中抽离出来,才好做进一步的打算。
最后就是对抗不确定的未来。
从心理学上来看,不确定、未知的事物会给人带来消极的情感,甚至是恐惧。
表现在经济相关的行为上,我们就可以发现:当我们能够确定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处于相对富裕的状态时,情绪也会随之变得积极;
如果收入不稳定、支出也还在增长的话,毫无疑问会让我们的内心有比较消极的情感。
考虑到如今大多数人都要面临房贷或车贷等超前消费的影响,
那么一旦遭遇整体的收入水平降低,内心自然会产生对于未来的恐惧,这是非常正常的一种反应;
同样我们要做的也是尽可能的让自己克服这种情绪,尽可能的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生活当中,不被这些尚未发生的事所影响。
总的来看,彭凯平非常敏锐的指出了当前相当一部分人所面临的“幸福危机”,
我们要做的也非常明显,就是根据他的建议来从心态和行为上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不要太专注于“挣钱”这件事本身。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文关键词:费斯汀格法则、代际冲突、心理学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