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指的是模仿能力。
就像小时候学习一样,跟着教材一次次练习,最终掌握知识,从不会到熟练。
当人试图进入一个新领域时,抄是必要的过程。
抄,就是跟着前辈的脚步,降低入行门槛,减少试错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比如说争议很大又很火的《爱情公寓》。
被吐槽不知道抄了多少美剧、段子,但人家就是火了。
抄对了作业,领先同行,演员躺赢。
再比如国民剧《甄嬛传》。
作者流潋紫被指责抄了各种小说,但不影响人家是好裁缝,编出了个好故事。
优秀制作班底的加持,让这部剧火到国际,至今热度不减。
严格来说,没有百分百原创的东西。
我们所有的知识、思考,都是基于先人的智慧积累,没有人是不用学习就自然拥有学识的。
因此,抄,是成事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但,光靠抄就能赚钱吗?
绝不是这样。
拿我写文章这事来举例吧。
一开始,我摸不清平台上哪些文章更受欢迎,就花时间研究、拆解了一些大账号的文章。
这也是各博主们极力推荐的抄法,找到相似风格的账号作为学习对象,模仿文章选题、标题、结构。
这种方法的确适合新手。
在拆解、总结了一些文章之后,我很快学会了文章的框架和套路,也掌握了一些吸睛的技巧。
于是,我开始模仿这些文章,用同样的标题、结构,写不一样的内容。
一开始确实有效果,浏览量虽不多,但比起盲目地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但连续抄了几次后,账号数据又变得死气沉沉,也很影响写作的心情。
有一天,我浏览某社交网站时,发现推荐页的所有内容,排版、图片、标题都高度相似。
点进去,仔细阅读博主的内容,发现所谓的运营干货都提到了一个字:抄。
我顿时觉得非常乏味,也理解了自己账号表现不佳的原因。
用户是非常聪明、挑剔的。
没有人会愿意看相似的东西。
重复虽然意味着安全、稳定,但也代表着无聊。
大家的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短短的几秒钟,如果你不能带来新意、价值,就注定会被淘汰。
所以,抄也是需要技巧的。
只会无脑抄,是愚蠢而低效的方式。
一个产品的成功,必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当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时候,双方所处的环境、机遇、对象和自身条件都是不同的。
一件事,他干成了,有可能是因为只有他才能干成。
他也许摸索、改进了很久,对这件事有深刻的认知和把握,也与用户建立了不错的联系。
只要合适的时机一到,他必然会成功。
而我们就不一定了,因为我们有的跟他差异太大,所以成功抄不来。
但思维方式和经验是可以抄来的。
抄,要抄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对方吸引或满足了用户的哪些心理?
对方到底在说什么?对用户有什么帮助?
对方是怎么一直引导用户的?
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或观点,你有没有新的想法或不同意见?
用户是否表现出了其他的需求,而你恰好有方案?
能不能用相似或者更好的方式表达你自己?
我认为,以上才是高级的抄。
用这些问题不断地更新、锻炼我们的思维方式,眼界会更宽。
这意味着我们是站在高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地处理问题。
很早以前,有个视频APP,允许人搬运和观看国外视频,让我大开眼界,成了我离不开的软件之一。
还有个APP,上面有很多用户的购物反馈、产品测评,还有高清、真实的图片,对我做消费决策帮助很大,也让我用着上瘾。
很多年过去了,这两个APP成了著名的国民社交网站,集结了无数重度用户和有影响力的博主、明星,商业价值极高。
它们就是哔哩哔哩和小红书。
B站和小红书就是高级抄的典范。
前者借鉴了油管——YouTube,后者则是Instagram的翻版。
在国内还没有类似平台的时候,创始人们敏感地从国外找到了灵感,把它们搬到了中国,变成了适合中国人体质的新玩意。
能火的东西就代表着用户的需求,如果别人嗅不到这些关键线索,你却发现了,你就掌握了抄的精髓。
抄到点上了,不赚钱都难。
搞清楚抄的本质以后,我不再笨拙地模仿那些爆文了。
我更关注读者关注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想法,在输出中不断精进表达方式。
我的文章竟然被更多人看到并认可了,这代表我的思路是对的。
能让人进步和赚钱的抄法,绝不是模仿皮毛。
从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用户的需求,看到高手的处理方式,才是科学的抄法。
《小王子》里说,“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眼睛看不见的,才是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
多体会,抄精髓,才能成长。
与你共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