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创业
昆仑学堂是教大家创业的。但是我们却经常劝大家不要轻易走上创业之路。
如果问最想给创业者的建议是什么,我们的回答都是“不要轻易开始创业”。因为只有少数人适合创业,只有极少数人适合领军创业,创业是一场长期的“苦战”,创业的成功率很低。
大多数创业者都是怀着美好的想象走上创业之路的,他们并不清楚创业是怎么一回事,也不清楚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不清楚创业将是一场10年以上的艰苦“抗战”,更没有学习过关于创业的科学知识,他们仅仅是凭着满腔的热情以及一个浪漫而美好的想象就开始了,从此踏上漫长的、充满变数、迷茫、让人经常感到无助的长征路……
只有极少数人适合创业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创业是人生的大事,一旦选择创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充满挑战,充满不确定性,创业路上,一年会遇到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比不创业五年十年遇到的都多。
不要相信那些“成功者”自己讲述的“创业传奇”,只有极少数人适合创业,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创业者能够成功,每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都是九死一生的幸运儿。
读《孙子兵法》感受最深的是,孙子在战略上的理念首先是不战,不要轻易去作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战略,如果要作战一定要争取一战而定,百战百胜说明没能做到一战而定,不是高明的战略。
《孙子兵法》云:善战者,先使己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思是说,能否打胜取决于敌人而非我们自己,只有等到敌人可以被打败时我们才能够打败敌人,当然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耐心等待,不要盲动冒进。战机是耐心等待来的,在没有战机的时候必须耐得住寂寞,否则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创业何尝不是如此,即便是适合创业的人,也要耐心寻找创业的方向,寻找创业的时机,不要贸然开始。
创业的机会成本很高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概念,即选择了A就意味着放弃了B和C等,放弃的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而对大多数人而言,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公司、适合自己的岗位去打工才是正途,也是个人价值发挥的最佳途径。如果选择了创业,就意味着放弃了可能更适合自己的打工,就意味着很可能会陷入以己之短参与竞争的困境。
决定创业之前,一定要测算一下自己的机会成本,大凡想创业的人多是同辈中的佼佼者,如果打工,可以获得很高的年薪,可观的期权,升职机会……实际上,对这些佼佼者而言,如果能以创业心态去打工,很可能会迅速成为出色的员工甚至中高层管理者,但一旦选择了创业,就变成了从最低点开始慢慢爬坡,很可能会陷入一场持久的苦战。
当然,一旦创业成功,你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收获也是打工永远不可能获得的。
创业是世界上最难的事
创业是带着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干一件未知的事,再有能力的创业者也无法在出发之前就想清楚所有的事情,即便是你已经想清楚,一旦开始做也会发生很多变化。
军事上有一个说法:“枪声一响预案作废”,再好的军事计划在战斗打响之后预案都会失去作用,因为敌人不会按照你的设想来做出反应。实际上,绝大多数公司成功时的商业模式和最初的设想都大相径庭。
创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创业之路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开始容易,过程很难。创业,需要在前进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情况以及消费者的反应,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动态来随机应变。
创业路上,最常见的不是成功和失败,而是长时间的苦苦挣扎。
任何一个公司,不经过10年以上的发展,不可能成为一家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公司。
中国创业者更不易
在中国创业,对创业者的要求更高,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但需要应对业务,应对经营和管理,还必须应对很多经营之外的事情,工商、税务、*、公安等等,任何一方面应对不好都会给企业带来*烦。而应对这一切全靠创业者自己,自己不懂就不可能应对好,几乎没有人可以求助。
这方面美国的情况要好很多,美国有很多非常厉害的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人对于创业者而言不仅仅是钱,也是教练、导师,创业路上的陪伴,告诉创业者前方会遇到什么,应该怎么处理,以及帮助对接资源等等。例如Facebook(脸谱网)的扎克伯格在创业之初获得了PayPal前CEO彼得·蒂尔的天使投资,并帮他找了很多厉害的人给他做顾问,甚至安排扎克伯格拜访时代公司的总裁求教。
中国创业者很少有人能够遇到如此厉害的天使投资人,基本上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和试错。
不过最近几年这种情况正在快速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成功*开始投身天使投资,不仅给予创业者资金,还亲自参与到创业公司的战略和业务之中,充当创始人的教练和对话对手的角色,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回馈社会的最好方式是把赚到的钱的一部分拿出来做天使投资,投资给有潜力的创业者或者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早期项目,当然,做创业培训也是*回馈社会的很好方式。
创业者要过的是一种“非人”的生活方式
每个创业者在热血沸腾地想象未来自己准备用几年时间取得成功甚至超越成功者时,应该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我是否已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开始过创业生活?我是否愿意把那些成功者所吃的苦、受的磨难、承担的压力也在几年里经历一遍甚至加倍?
创业就不是人干的活儿,创业者的时间表上根本没有工作之外的时间,每个创业者的生活都是非人的生活。打工时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一旦开始创业,你的生活将与你的工作“合二为一”,对于夫妻或男女朋友共同创业的,简直是“合三为一”了。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创业者每天一睁眼就面临着房租、水电、工资、货款、现金流等一系列压力,做得顺时希望跑得更快,做得不顺时,希望尽快走出困境。创业者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梳理公司的大小事情,压力之大,将深深改变你的生活心态以及状态。相信每个创业者都经历过无数个从梦中惊醒,抓起笔记录下一个闪念的想法再继续睡的夜晚。
一旦创业,永远停不下来,我一度非常好奇为什么很多已经把企业做得非常大的*工作强度依然很大,甚至压力比我还大。有一次和联想控股的董事长宁旻聊起来,他告诉我,其实成功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他每前进一步都要调动很多资源,例如会给部下许诺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收入,会给合作伙伴承诺合理的回报,甚至会向上级主管单位立下军令状……所以根本不可能停下来,因为一旦你停下来所有的承诺就兑现不了了,所有他人的期望就会变成失望……
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一旦选择创业,不但自己会进入一场需要竭尽全力的战斗,也必然会将你周边的全部资源卷进去,而且离你越近的人卷入得越深,家人、同学、朋友都会慢慢被你卷入,从借脑、借钱到借力,周而复始,永无止息。
在公司里,所有人都可以找上级主管说“我尽力了,我放弃了,我请求支援”,只有创始人不能说这句话,因为当创始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意味着game已然over,对创始人而言,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事情,所有的压力都是自己的压力,无可逃避,必须撑住。
更难的是,很多时候创始人只能自己承担这一切,无人可商量,不能和下属商量,不能和股东商量,甚至不能和家里商量,必须自己做决策自己承担结果。
创始人要给投资人、合伙人、下属、员工、朋友等所有人交代,越是紧要的事越只能自己承担,无人可求助,而且往往“祸不单行”,一边焦头烂额地应对销售的困难、现金流的危机,一边还必须给下属打气,给客户以信心,甚至给股东以信心,告诉他们一切正常,未来很美好。
作为创始人,永远得打肿脸充胖子,打落牙齿和血吞,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可以显示自己的软弱和无助。
改革开放之初,创业是一件很被人看低的事儿,这两年创业又有一点被光环化,其实创业既不是“英雄”,也不低人一等,创业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而已,就像有人喜欢户外,有人喜欢宅在家里一样。喜欢户外的人,在河边搭帐篷、吃方便面,也觉得特别嗨;喜欢宅的人,走两步都觉得痛苦得要死。
人生的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自己喜欢不喜欢,适合不适合之分。
但不可否认,创业是和平时期最绚丽的一种生活方式,创业一年,你能体会到的辛酸苦辣、悲欢离合等于循规蹈矩的五年甚至十年!套用一句电影台词: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去创业;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创业吧。
从开始创业的第一天起,你就要学会享受创业过程,创业是创业者终生的事业,只要生命不息,你对企业的牵挂和责任感就不会停止。所以,千万不要有等创业成功后享受生活的想法,一旦你开始创业,你永远不可能有停止的那一天,即便退休,也无法彻底断开你对自己创办的企业的牵挂。
创业的成功率不足三分之一
据统计,美国新创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仅为4%,第一年以后有40%破产,5年以内80%破产,活下来的20%在第二个5年中又有80%破产。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发现,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率是23%,而已成功的*再次创业成功的比例略高但也只是34%。可见创业是件很难的事,创业要比打工难十倍,创业的风险要比打工大百倍。
不要被成功者“忽悠”,很多人在成功后会下意识地杜撰出很多“英雄壮举”,这当然可以理解,成功路上很多事情确实不足为外人道,那些求爷爷告奶奶的艰辛以及几度绝望几度想放弃等“糗事”确实有损自己的“光辉形象”,他们会为自己“避讳”。但其实这是最害人的,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如果你按照他们宣称的方式和经验去做,基本上会“死无葬身之地”。
不要相信那些一年创立两年融资三年上市的故事,不要相信那些被投资人追逐着想投资的故事,更不要相信有人在厕所用6分钟搞定永远也花不完的钱的故事,这些故事几乎肯定是吹嘘的,即便不是吹嘘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幸运儿,即便跟你吹牛的那个人就是那个幸运儿,也不等于你会是下一个幸运儿。
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适合创业
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适合参与创业,只有千分之一的人适合担任创业的一把手。
人可以分为三类:侠客型、领袖型和群众型。
侠客型的人适合单打独斗,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他们适合做艺术、工程师等工作。
领袖型的人适合做领导,在幼儿园里他们就是孩子王,在生活中他们是“带头大哥”,在工作中他们敢于担责任,愿意担责任,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不能容忍平庸,不接受失败。
只有领袖型的人格适合创业,试想如果生活中你都不能成为带头大哥,谈何带领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呢?
领袖型人格80%以上是天生的,他们从小就充满正义感和争强好胜之心,不能容忍自己在同学中沦为平庸。对于没有领袖特质的人基本上可以放弃期望,能力可以培养,性格基本上不可能培养。
不适合创业的人开始创业了怎么办?原则上应该是早点止损。
孙陶然的创业经验
孙陶然:我最新的创业是2019年7月创办昆仑学堂。昆仑学堂的想法2017年我就萌发了,因为一直有很多创业者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我请教和咨询,我看到太多的创业者因为对创业科学的ABC不了解,在犯一些低级错误,如同沙漠上种地、戈壁滩打井一样注定徒劳无功,很想帮助他们。另外,我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认为大丈夫就应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自己的追求。既然选择了做企业,也有一点成就,就应该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分享给后来者,让后来者少走弯路。尤其是目前中国的创业培训,普遍缺乏体系型思考,往往是讲经验、体会居多,讲体系的几乎没有。而我坚信,没有体系,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不但很难真正帮助到创业者,搞不好还会误人子弟。
我是一个极其推崇体系的人,任何事情我若不搞清楚个体、整体、相关个体三个维度的本质和规律我就掌握不了,所以体系性思考几乎成了我的本能。
过去十年,我陆续写了三本书,《创业36条军规》是体系性讲创业的,《有效管理的5大兵法》是体系性讲管理的,《精进有道》是体系性讲修身的,基本上形成了修身、创业和管理三位一体的体系,并且从中整理了18门专业课,我有信心能够让学员通过学习焕然一新,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但是我还是反复问自己,自己能不能、愿意不愿意拿出时间来再次创业。因为我是一个要把六分之一的时间留给户外的人,每年我会花大量的时间旅游,我又是一个朋友和社会活动都比较多的人,虽然一直在尽可能逃避社会活动,但是依然有很多事情必须参加。而创办昆仑学堂,我对自己的要求是18门专业课至少一半以上必须我亲自上,以便保证整体36门课的体系性和教学质量,那会占用我大量时间。对于一个已经成功创业过多次的人来讲,还要不要再来一次?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更何况,现在的创业培训学院非常多,昆仑学堂不做则已,要做必须做到细分领域数一数二,这是我的创业理念,也是我个人的心态所致。昆仑学堂有胜机么?投入到一个自己无法获胜的战场是毫无意义的事,《孙子兵法》讲的,要胜而战之,而非战而胜之,即要确认可以获胜再投入战斗,而非懵懵懂懂投入战斗再在战斗中寻找获胜的方法。
当然,最终2019年7月我正式决定创办昆仑学堂,原计划第一期只招生32人,结果一再扩招,最后招生了44人,2019年10月昆仑学堂第一期正式开学。
一个有过多次成功创业经历,并且再次创业是自己非常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尚且决定开始之前做了近两年的思考和准备,何况初次创业者?
所以,创业,请三思而后行,但是,一旦决定,就要以“all in”之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