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说 | 从科研所到天开园,40岁博士的“跨街”创业

创业者说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桃花红。2024年,发展新质生产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成为时代的共鸣,也是众多创业者的底气和奋斗目标。

*无限好,催人上征程。

津云新闻通过“创业者说”系列报道,记录那些在各个领域努力奋斗的创业故事,发掘这座城市中的不竭动力,展示蓬勃发展的时代声音。

视频加载中…

“系统分析你的身体年龄为36岁,建议多增加体育锻炼。”3月18日下午,天开园核心区天津睿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祺医疗)办公室里,正在进行一场简单的运动与认知能力测试。

体验者是一位23岁的大学生,身上贴着各种传感器,在跑步机上边走边回答系统的问题。数据直接传递到了测试软件上,一分半钟后一份以数据支撑的测试报告出炉了。

结果显示,体验者的身体年龄较实际年龄存在差距,可能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需要引起重视。“40岁以下人群身体机能的差距是相对变化是不大的,这套测试系统主要还是针对40—80岁的中老年人。”睿祺医疗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的王磊博士细心地向体验者讲述这套测试系统的功能与意义。

图片[1]-创业者说 | 从科研所到天开园,40岁博士的“跨街”创业-网创特工

跑步机上答题,“健身房”里的“黑科技”

不同于大部分企业的办公场景,睿祺医疗150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看起来更像一个小型“健身房”,从跑步机到单车,再到各类力量训练器械一应俱全,差别仅在于这些健身器材都连接着*头、大屏幕、电脑、传感器、话筒等智能设备,给“健身房”带来一种妥妥的“黑科技”感觉。

图片[2]-创业者说 | 从科研所到天开园,40岁博士的“跨街”创业-网创特工

这其实是睿祺医疗目前主要生产经营的一系列测试与训练设备,主要针对青少年、中老年等特定群体的身体机能、脑功能筛查评估、智能康复训练等。

比如,上述大学生体验的就是一项运动能力与认知能力相结合的双任务同步测试。体验者需要在跑步机上模拟日常走路时的姿态,并在运动过程中回答系统提出的问题。系统就能根据数据,测试出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反应能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实验,却能精确地测试出中老年等高危人群的“跌倒风险”。

王磊说:“年轻的时候,你会觉得走路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动脑子,因为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殊不知这背后隐藏的是我们大脑功能和各项身体机能之间复杂的运转模式。”

“你可以把大脑和肌肉之间想象成有一条稳定的‘通路’。”王磊耐心地科普,“但是随着我们年龄慢慢增长,我们足底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本体感觉降低,视觉信息减弱,以及耳朵里负责大脑平衡的前庭功能下降,都会影响‘通路’的顺畅。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运动平衡能力降低,容易跌倒。再加上老年人普遍肌肉流失、骨质疏松等,跌倒后很容易骨折,卧床恢复又会进一步加剧肌肉流失,各项机能下降等,形成生命健康的恶性循环。”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在王磊和研究团队来看来,越早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风险排查,就越早能发现问题,及时地控制并降低更多中老年疾病带来的风险。

“很多人进入40岁以后会发现身体各项机能都在走下坡路,我们往往安慰自己这是‘老了’的正常现象,但其实你并不老,很有可能是早期的‘疾病’。”例如刚刚参与测试的大学生,虽然整体结果符合该年龄的平均水平,但通过设备还是能观测出一些“小毛病”。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进行动作捕捉可以看到,“你左右手摆动幅度差异率比较大,其次有轻微的头部前倾。”王磊解释,这种程度的“小毛病”对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自然没什么影响,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被察觉,但事实上已经提早埋下了隐患,“如果不及时进行恢复干预,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女性更年期后,都可能加重颈椎的压力,导致一系列健康风险接踵而来。”

图片[3]-创业者说 | 从科研所到天开园,40岁博士的“跨街”创业-网创特工

这其实就是王磊团队研发这套测试系统的初衷所在:能够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检测手段,进行数据模型比对,从而更加敏锐地发现潜在问题,及早进行科学干预,从根本上降低中老年人患重大疾病的风险。

根据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超过2.9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与此同时每年还在保持800万-1000万的老年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以及伴随而来的老年人的疾病治疗等问题,也成了未来肉眼可见的社会压力之一。

“能够尽可能地降低中老年人患上重大疾病的风险,不仅能缓解他们本身的痛苦,提升生活质量,更重要的也是能缓解万千家庭的养老压力,以及整个社会的养老压力。”

王磊告诉津云记者,该项目此前在其身处的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已经进行了充足的技术积累,在成立公司之前就已经为一些企业提供了商业服务,“成立公司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科研人员转型创业:放弃“卷”职称,专注接地气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的时候,王磊团队其实更是近水楼台。去年天开园正式开园,而他所在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与天开园核心区仅有一路之隔。

“事实上我们已经走过了研发和商业落地的过程,目前每年能有一些稳定的收入,能够支撑现在的小团队日常运转。”科研人员转型创业者并非个例,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都面临着前期资金紧缺的问题,少了这一大阻碍,对于睿祺医疗来说算得上一件幸事。

加之入驻天开园之后,园区在行政审批、资源对接、房租减免等方面给予了支持,更是解决了团队的后顾之忧,让科研人员能够安心研发,不断迭代产品以适应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图片[4]-创业者说 | 从科研所到天开园,40岁博士的“跨街”创业-网创特工

“今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拿到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王磊坦言,“目前的产品只能和一些养老机构、高校科研单位等进行合作,所以每年能有一笔小的收入。如果能拿下‘二类’,就意味着可以正式进入医院,那么合作的领域、应用的场景就会更加广泛。”

王磊给团队定下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是,今年能够取得500万元的收入,“对初创公司来说,已经很高了。”他解释道,“未来2—3年,我们也会再开发一些新的产品和技术,更多的是通过原来的一个产品,进而实现一整套解决方案。围绕从健康筛查到健康管理,再到健康干预,甚至会把营养、睡眠、情绪等方面的研究加入进来,整合成一个更完整的系列产品,服务给有需要的人。”而上述提到的专利技术,睿祺医疗也始终在深耕和积累,只等积累到足够的资金实力和业务实力后逐步开拓。

图片[5]-创业者说 | 从科研所到天开园,40岁博士的“跨街”创业-网创特工

或许是出于科研人的严谨和保守,当被问及是否计划将公司做大时,王磊给出了和其他创业者不尽相同的答案:“没想过做多大,很多事情是天时地利人和,不如脚踏实地把眼前事做好。”

但相较大部分科研人,选择走出研究所,走向市场化竞争的王磊又似乎没那么“典型”。他自嘲“格局不大”,放弃在科研的赛道上“卷”职称、“卷”*,选择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服务用户。

从科研人转型创业者,王磊有自己的态度:“卷与不卷,全看自己,每个人看待价值的角度不一样。我个人是不喜欢单纯为了评个职称而去追逐什么,相比之下我的技术已经实现了应用,服务了更多的人,给社会带动了就业、带动了税收,能让我更有满足感和价值感。”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

“国家就是最大的天使投资人。”王磊直言,“宏观层面给予的政策扶持,最终都是希望更多科研成果能够转化落地,回报社会,解决就业问题,这才是最实际的事。”

据悉,睿祺医疗已经和国家康复研究中心、浙江丽水养老学院、广州青少年基金会等机构达成了商业合作,每个月能够接待数十位前来筛查检测的体验用户,“这也是一个积累数据的过程,根据这些数据不断优化迭代,也有助于我们升级产品。”

津云新闻记者 韩煦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