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老板娘扎堆晨读:有些人赚钱,我真不眼红

图片[1]-义乌老板娘扎堆晨读:有些人赚钱,我真不眼红-网创特工

作者:洞见·可乐妈

没事少矫情,有空多赚钱。

01

“Cost price.”

“I can give you cheaper.”

早晨8点40分,一阵阵整齐而响亮的英语早读声传来,不是在学校课堂,而是义乌国际商贸城。

最近,这群义乌老板娘上晨练英语课的视频火了。

图片[2]-义乌老板娘扎堆晨读:有些人赚钱,我真不眼红-网创特工

她们当中有的已经50多岁,有的没有上过大学,还有的是身价千万甚至上亿的大老板。

学习外语不是为了学历提升,而是为了更好地跟外国客户沟通交流,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

老板娘傅江燕就是其中一员。

从2006年起,她就在义务商贸城卖袜子。

电商兴起后她尝试短视频带货,她的帐号里,有1000多条介绍自家袜子的视频。

最开始傅江燕还是用中文讲解。

但当她意识到,自己很多客户都是外国人之后,她便开始发布英文视频。

不仅如此,在部分视频中她还使用了西班牙语、*语、希腊语等。

最近,傅江燕和另外7位义乌老板娘更是化身带货主播,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中向外国客户介绍推广自己的产品。

图片[3]-义乌老板娘扎堆晨读:有些人赚钱,我真不眼红-网创特工

经媒体报道后,网友们纷纷感叹:

“义乌老板娘太卷了,我*都没这么努力。”

“不愧是世界的义乌。”

“不是在赚钱,就是在学习的路上。”

但其实,义务老板娘从来都没变过。

她们总能利用每一分钟,每一个资源搞钱,个个都是“卷王”。

疫情期间,一条关于义乌人的朋友圈在网上火了:

图片[4]-义乌老板娘扎堆晨读:有些人赚钱,我真不眼红-网创特工

这真不是段子。

有的义乌老板在被隔离前,真的随身带上了马上要交付的货物,马不停蹄赶工;还有的隔离在家也闲不住,依旧忙着搞钱。

或许有人不理解:每天都这样忙忙碌碌,未免太辛苦了吧。

可正如王尔德说的,年轻时我觉得金钱最重要,后来发现果真如此。

休息固然轻松,但吃过生活的苦的人都明白:搞钱上瘾,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02

有些人,活该他们挣钱。

但也有些人,注定挣不到钱。

还记得电视剧《天道》中的王庙村吗?

王庙村是贫困县中最穷的一个村子,很多村民穷到连一年4块钱的电费都拿不出来。

为了帮助村民们脱贫,当地政府曾做过不少尝试,比如在村里开设木工坊、翻砂厂等,为村民创造就业的机会。

然而,对王庙村的村民来说,勤劳致富太慢、太辛苦了。

他们宁愿跑到村里的教堂,向虚无缥缈的上帝祈祷,也不愿脚踏实地好好工作。

就这样,在躺平摆烂中年复一年地忍受着贫穷。

小时候看到这段情节,总以为是虚构的,不相信世上真会有这样的人。

但长大后却发现,不少人的身上其实都有王庙村村民的影子。

他们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可平日里却不见努力,不是抱怨大环境不好,就是感慨挣钱好难。

有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大学毕业后,网友通过父母的关系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做起了行政工作。

工作虽然不忙,但也挣不了几个钱。

跟她同一时期进入单位的几个同事结婚生子后,生活压力骤增,便陆续辞职换了工作。

他们中有的考上了律师资格证,有的下班后还去摆摊儿,还有的回老家创业开了一家小吃店。

虽然辛苦忙碌,但收入提升了一大截。

只有网友,又焦虑,又不想努力。

白天在办公室喝茶八卦,到点了就准时下班,回家刷短视频、看直播,闲来无事就买*、刮刮乐,指望能一夜暴富。

直到35岁那年,由于企业效益不好,网友*失业了。

而过往单薄的工作经历,又不足以支撑她找到下一份工作,只能待业在家,坐吃山空。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花盆效应”

人在舒适的花盆中待久了,每天只是机械性地重复同样的事,就会停滞不前,无法成长。

躺平、享乐,是人的天性。

但生活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鱼缸,而是潜藏着风暴的凶猛的大海。

一旦你停止奔跑,就会被舒适吞噬,被贫穷拖垮。

03

山东淄博的刘大哥,从事的是高空施工工作。

不仅危险,而且十分辛苦,每天要吊着绳子,在高空工作9个小时。

图片[5]-义乌老板娘扎堆晨读:有些人赚钱,我真不眼红-网创特工

一年下来,也能挣六七万。

有人劝他不要那么拼,刘大哥却摇摇头,说起自己正在读初中的儿子,每天在食堂都吃得很少。

有一次,他忍不住问儿子:“怎么没吃饭啊?”

儿子却说:“你在外边挣钱不容易,我就少吃点。”

一句话让刘大哥红了眼眶,也让他坚定了继续从事高空作业的决心。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

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可让父母安康,可护幼子成长。

真实的生活,没有那么多岁月静好,只有风大浪急。

面对风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赚钱。

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不止一次提到,是工作拯救了消极的自己;

前央视主持人樊登也曾说过,“在你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你最应该做的,就是认真地去工作搞钱,因为它能扭转你的人生。”;

作家李尚龙说自己此生第一痛恨英语,第二痛恨当老师,但凭借当英语讲师挣到第一桶金后,心里的那点不情愿早已不算什么。

吃穿用度,都需要钱来换,想去的地方,没钱买票永远也到不了。

特别是人到中年后,上有老下有小,手里没有钱,如何帮他们撑起一片天?

说到底,钱就是熨斗。

能熨平我们脸上的愁容,也能熨平生活的褶皱。

当你的*里有充足的余额了,很多烦恼和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

04

俞敏洪说:“很多人一辈子有两个追求,一个是有钱,一个是值钱。有钱的人不一定值钱,但值钱的人一定会有钱。”

普通人变有钱的唯一途径,就是让自己变得值钱。

如何让自己变得值钱,我在“义乌老板娘”们身上看到了两个很重要的特质。

法国经济学家埃斯特·迪弗洛曾画过两条曲线,对比穷人和富人做生意的差别:

图片[6]-义乌老板娘扎堆晨读:有些人赚钱,我真不眼红-网创特工

穷人很容易起步,但到了某一个点,就再也无法突破;而富人则会在不断调整和尝试中,持续盈利。

埃斯特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思维方式。

有句话说,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只有像义乌老板娘一样,紧跟趋势,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和眼界,才能看得比别人远,挣到更多的钱。

我有个邻居,他儿子大专毕业后就进厂打工了。

平日里短视频刷多了,被一夜暴富的神话*后,非吵着要创业。

恰逢那段时间,快递站火热,他便用家里仅存的一点积蓄,盘下了一家驿站。

可等自己真正干了才发现,驿站不仅辛苦,赚得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坚持不到三个月,就贴上了“铺面转让”的标语,还负债了大几万。

普通人赚钱,千万不能想着一步登天。

赚钱的能力,是需要锻炼才能不断提高的。

先赚个鸡腿的钱,再赚个养家糊口的钱,最后赚到财富自由的钱。

就像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义乌女老板傅江燕,也不是一上来就有实力将自己的视频推广到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上,她也是从卖一双袜子开始的。

毛姆在《人性枷锁》里说:

“人追求的当然不是财富,但必须要有足以维持尊严的生活,使自己能够不受阻挠地工作,能够慷慨,能够爽朗,能够独立。”

努力搞钱,不是拜金,而是让我们生活得更加体面,拥有更多选择权。

一直搞钱,不是庸俗,是是让我们在面对未知风险时,多一分从容。

所以,还是那句话:没事少矫情,有空多赚钱。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